close

2011~8~2

繼上次分享完前言之後~現在會慢慢分享上來那9點

連續劇第一集開始了

 

1.陷入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想法陷阱

        朱莉是一位常常被女兒激怒的母親。她經常跟十三歲的女兒瑞秋發生衝突,因此,她透過做瑜伽、靜坐或打跆拳來化解情緒。朱莉為了女兒不知感恩和情緒化的發脾氣而想到向外求援。朱莉一直都很負責,女兒晚上睡覺前,她都會摸一摸女兒的頭髮。她常聽到女兒跟她抱怨學校老師對她不公平、同年級的女生有多壞之類的。夾在瑞秋和兩個妹妹之間,朱莉覺得要洗的衣服,足以塞滿一家自助洗衣店!

       朱莉的心裡充滿有害的想法。她不再看到瑞秋美好的一面,因為被女兒不好的一面所掩蓋。當朱莉陷入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有害想法的陷阱之後,越來越覺得真是受過了。她說:「傑佛瑞博士,這個女兒從來不滿意我為她做的一切。她在家裡總是製造戲劇性事件,她從不關心別人,只關心自己。我實在身心憔悴了,只能投降屈服。」

       當做父母的人抱著破壞性的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有害想法時,他們看待孩子的方式是完全負面的。譬如「你從來不好好用心讀書。」、「她一直欺侮她的弟弟。」、「當我理性地想跟他好好談一談時,他從來不屈服。」事實上,當我們使用「總是或從來不」這個字眼時,並不是很正確的用法。我知道許多父母會有那種感受,但是,你的孩子的問題行為並不是真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發生,或是一個星期七天都在發生。我不相信你的孩子的行為真是這樣。

       不過,當你讀到這裡,也許會說:「但是,傑佛瑞博士,我真的是那麼覺得。」我知道確實有那種感受。但是,這是因為你陷在挫折感的痛苦之中。你認為孩子似乎總是都在做錯誤的事情,或從來不做正確的事情,這是因為你對他的看法遭到扭曲。事實,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定程度內的行為表現。但是,在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有害想法作祟之下,將會導致過度誇張孩子不討人喜歡的那一部分。

         當人們受到傷害或遇到其他的煩惱時,常常會在大腦縈繞著或是從口中冒出很多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有害想法。根據我從那些深感苦惱的父母那裡一再聽到的訊息,我可以告訴你,這種的有害想法,無疑是做父母的人最普遍抱持的一種想法。為什麼做父母的人一開始就掉入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有害思考習慣呢?其原因就是為了減輕情緒的壓力和緊張。想想看,當你的孩子的敘述和行為沒有什麼意義時,你對自己會說什麼。(他怎麼總是會忘記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件事,會讓我抓狂呢?)或是在孩子不合作時,你對自己會說什麼。(不先跟我大吵大鬧一番,她就從來不會清理自己的房間。)總之,你必須找出一個方法,將這些令人抓狂的事情合理化。而且,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想法,會讓我們以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處理的。那樣的想法,就是放棄和失去信心的表現,無法得到建設性的解決問題。

         我知道,所有的憂慮只是因為你竭力想讓孩子能夠「出人頭地」和幸福快樂。諷刺的是,反而造成沉重壓力,使你和孩子更痛苦不堪。當你向自己解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難以管教時,你就很常容易受到誘惑掉入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思考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  這種想法產生的破壞力,遠多於保護作用。當你看待孩子的問題時,是使用「你總是......」或是「你從來不......」的想法時,就會更難以了解孩子,拉大彼此了解的差距。而且,當你把這些想法轉換成口頭的言語表達出來時,我敢跟你保證,孩子的眼睛一定瞪著你看!
所以,如果你拿女兒作測試對象,你對她說:「你從來不聽話。」或「你總是做最簡單的事情。」,那麼,她一定會採取防衛或逃避方式因應,或完全關閉溝通管道。當你對孩子表示(或放在心裡或表達於外):「你總是愛找我的碴。」或「我做的事沒有一件可以讓你滿意的。」,接踵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討論和問題需要解決。

       成功的教養孩子,要從優點到缺點全面性地來看待孩子的行為。養育一個情緒健康和獨立自主的孩子,並不在於期待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,而是你要接納自己的孩子所想要變成的那種人。做父母的人藉著認出「總是或從來不」的有害想法,就能踏上康莊大道,協助你的孩子變成一位健康與充分自我實現的大人。

 

引用:PChome 電子報  新手父母-親子教育專家

出處:http://epaper.pchome.com.tw/archive/last.htm?s_date=old&s_dir=20101027&s_code=0798&s_cat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